欢迎访问天医觀中国网站
导引养生 房室养生 辟谷养生 膳食养生 睡眠养生 四时养生 体质养生 吐纳养生 五运六气

睡眠养生

2023-08-17 608

在人的生命历程中,大约有1/3  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

睡眠养生,是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,采用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,保证充足而适当的睡眠时间,以尽快恢复机体疲劳,保持充沛的精力,从而达到防病健体,延年益寿的目的。《灵枢·惑论》曰:“阳气尽则卧,阴气尽则寤”,《灵枢·口问》曰:“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,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”,故睡眠也是阴阳消长交替中的必然阶段,是人体为了适应环境,保持阴阳自我调节平衡的表现,所以维持正常睡眠是维护人体健康的保证。

睡眠的意义在于调节人体与环境的昼夜变化,使其协调,以保证人体生理和生态活动的相对稳定,提供人体的免疫能力。只有睡眠充足、合理休息,才能朝气蓬勃的工作、学习。良好的睡眠不仅能促进健康、预防疾病的发生,而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;相反,不良的睡眠不仅影响健康,加快人体衰老,而且是导致各种疾病的因素,不利疾病的康复。中医古代养生学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之一。它博采众家精华,集各族各地域人民防病健身智慧为一体

在中医古代养生学中就十分重视睡眠养生术,古人有“不觅仙方觅睡方”之说,现就古代睡眠养生术作初步探析。睡眠前准备

1. 不可饱食,亦不可饥饿  

饮食对人体是不可缺少的,对帮助人们安静入睡也很重要。凡是在睡觉前不适当地进食或狂饮,都能给睡眠带来不利的影响。《彭祖摄生养性论》说:“饱食偃卧则气伤”,《抱朴子·极言》曰:“饱食即卧,伤也”,《陶真人卫生歌》说:“晚食常宜申酉前,何夜徒劳滞胸膈”,都说明了饱食即卧,则脾胃不运,食滞胸脘,化湿成痰,大伤阳气。《养生延命录》中说:“饱食即卧生百病”。意指进食过饱后立即睡卧易生多病,因此睡前应少吃,以不饥为度。这与《素问·逆调论》中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的理论相契合。“胃刚纳食,脾未及化若倦而欲卧,须强耐之,易滞气故也”。脾与胃同位中州,而以膜连接胃左,所以脉位于右方而气常行于左方。“若食后必欲卧,则宜右侧卧,以舒缓脾脏之气”,若食久,则左侧卧右侧卧均可以[2]。饥饿状态入睡则饥肠漉漉,难以入眠。俗话说:“早饭宜饱,午饭宜好,晚饭宜少”,是符合中医养生思想的。在日常生活中,要养成规律睡眠卫生习惯,按时进餐,按时作息,尽早入睡。

2. 先睡心后睡眼  

蔡季通《睡诀》云:“睡侧而屈,觉正而伸,早晚以时。先睡心,后睡眼”。《千金方》亦云“半醉酒,独自宿,软枕头,暖益足,能息心,自冥目”。睡前应当放松心情,平复情绪,不可被日间的俗务所扰,这样方能快速入睡。睡前必须保持思想安静,情绪平和,切忌七情过极,读书深虑。睡觉前一定要专心思睡,先让身心安适,再上床闭眼入眠。倘若读忆思虑,则神功而躁,导致气机紊乱,阳不入阴,不仅使人无法入睡,反而会损害身体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说:“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恐则气下,惊则气乱,悲则气消,忧则气聚,思则气结”。七情过极,可致神不守舍,难以成寐。《老老恒言·安寝》说:“寝不得大声叫呼”。就是说人已经躺在床上后,就不应当过多畅言,尤其是谈些易激动或悲伤之事,精神过度兴奋或抑郁状态均可影响睡眠。中医学认为,肺主声音,肺主五脏之华盖。凡人卧下,肺即收敛,如果言谈过多,必然耗伤肺气,扰乱心神,影响五脏,必然使人躁而不安,难以入睡。

睡眠时间由于睡眠是人体阴阳消长交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,故睡眠时间要法于四时及一日中的阴阳消长。

1. 四季睡眠时间  

春三月,是推陈出新、生命萌发的时令。传统养生学认为在春天要“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,以使志生”(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)。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,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晚睡早起,起床后要头发疏散,衣着宽松,在庭院内进行散步和呼吸锻炼,使精神轻松愉快不要有杀伐之心,抢夺之欲,无名之怒,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,以保持体内的生机和精神的充实和谐。夏三月,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所说:“夜卧早起,无厌於日;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、若所爱在外,引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”。在夏季人们要晚睡早起,不要厌恶白天太长,使情志愉快,心中没有郁怒,像有花苞的植物一样,容色显得秀美,使体内阳气能够向外宣通开发,这就是适应夏季养长之气的道理。秋三月,是收藏的季节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汇趋向收敛、闭藏,秋风清肃,众生收杀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篇》指出: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。秋季天高风急,地气清肃,在起居方而宜早睡早起,象鸡一样夜寐晨起,以保持神志的安宁,来减缓秋季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。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,以养“收”气,可以避免秋天晚上凉气伤肺;早起,以顺应阳气的舒长,使肺气得以舒展,防止收之太过。冬三月,水冰地坼。此时,万物生机闭藏,阳气潜伏,阴气逐渐盛极。由于自然界因素的影响,人类也与自然生态一样,冬季昼短夜长,人的睡眠时间相应增多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早卧晚起,以待阳光”。可见,早睡是为了养护阳气。保持温热的身体;迟起是多养阴气,待日出而作。避严寒,求温暖。使人体阴平阳秘。以防外感并发他病,或引发宿疾咳喘。

2. 一日睡眠时间  

古人认为,早起不宜在鸡鸣前,晚起不应在日出后。对一日睡眠时间的要求,《老老恒言》曰:“每日时至午,阳气渐消,少息以养阳;时至子,阳气渐长,熟睡所以养阴”,古人要求夜间读书不可超过子时,明代《五杂俎》曰:“读书不可过子时,盖人当是时,诸血归心,一不得睡,则血耗而生病矣”。

3. 不同体质与性格人群的睡眠时间  

睡眠时间长短与人的体质、个性也有密切关系。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对此有明确论述:“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(涩),而分肉不解焉。肠胃大则卫气留久,皮肤湿则分肉不解,其行迟,留于阴也久。其气不精则欲瞑,故多卧矣”,“其肠胃小,皮肤滑以缓,分肉解利,卫气之留于阳也久,故少瞑焉”,以上表明睡眠多少与人体胖瘦大小有关。睡眠质量睡眠不是越多越好,只睡真正需要的量才最健康。睡眠质量是最重要的,卧床时间长短、卧床次数多少,均可影响睡眠质量。东晋张湛《养生要集》神仙图中有“禁无久卧,精气斥”,“禁无多眠,神放逸”。认为“久卧伤气”,使阳气、精神懈怠。由此可知,多睡不一定符合养生要求。睡眠卧向卧向,是指睡眠时头足的方向位置。睡眠的方位与健康紧密相关。因为一年四季气候有不同的变化,室内的风向、日照、温度等都有相应的改变,因此,卧向亦应改变。

中国古代养生家根据天人相应、五行相生理论,对寝卧方向提出过几种不同的主张

1. 按四时阴阳定东西主张按季节定寝卧方向

一年四季应有4个卧向,应四时所旺之气而卧,顺乎自然。如春气旺于东,在春天时,头应向东;夏气旺于南,在夏天时,头应向南;秋气旺于西,在秋天时,头应向西;冬气旺于北,在冬天时,头应向北。这亦是一种观点,即从“天人相应”的整体观来看寝卧方向。

2. 寝卧恒东向 

一些养生家主张一年四季头都应恒东向而卧,不因四时变更,《老老恒言》引《记玉藻》:“寝恒东首,谓顺生气而卧也”。《千金要方·道林养性》说:“凡人卧,春夏向东,秋冬向西”。头为诸阳之会,人体之最上方,气血升发所向,而东方震位主春,能够升发万物之气,故头向东卧,是顺应生发之气的意思,可保证清升浊降,头脑清楚。

3. 避免北首而卧  

这是因为北方是阳中之阳,主寒主水。而头为诸阳之会、元神之府,恐北首而卧阴寒之气直伤人体之阳。《千金要方·道林养性》提出:“头勿北卧,及墙北亦勿安床”。《老老恒言·安寝》也说:“首勿北卧,谓避阴气”。都是明确反对寝卧北向的。睡眠姿势古人要求睡势应为“卧如弓”。孔子在《论语》中说:“寝不尸”,“睡不厌屈,觉不厌伸”,意指睡眠以侧曲为好。《千金要方·道林养性》说:“屈膝侧卧,益人气力,胜正偃卧”,《道藏·混元经》说:“仰面伸足睡,恐失精,故宜侧曲”,这说明侧卧比仰卧好。侧卧益气活络,仰卧则易造成恶梦,失精和打鼾。《释氏戒律》说:“卧为右侧”,《续博物志》说:“卧不欲左肋”,古今医家都选择右侧卧为最佳卧姿。这是因为右侧卧优点在于使心脏在胸腔中受压最小,利于减轻心脏负荷,使心输出量增多。另外,右侧卧时肝处于最低位,肝藏血最多,加强了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代谢。右侧卧时,胃及十二指肠的出口均在下方,利于胃肠内容物的排空,故《老老恒言》说:“如食后必欲卧,宜右侧以舒脾气”,对脾胃虚弱者来说,饭后左侧卧,感到不舒服,影响消化功能。在入睡时养成正确睡姿的良好习惯,是有利于自身保健的,但并不要求睡着后姿势永远不变。对此,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已有所论述:“人卧一夜当作五度反复,常逐更转”,整个睡眠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卧姿,是不符合生理要求的。

睡眠环境

1. 光线宜暗  

人们一般在光线较暗的环境里更容易入睡,这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。原始人类居住山洞,或棚户中,暗光线促进了人的睡眠。在没有发现电之前,暗光线长期影响了人的睡眠。《老老恒言·安寝》中指出:“就寝即减灯,目不外眩,则神守其舍”。《养生延命录》曰:“凡卧讫头边勿安灯,令人六神不安”。《云笈七签》云:“夜寝燃,令人心神不安”。真西山《卫生耽》曰:“默寝暗眠神晏如”。中医医家认为睡眠时应当熄灯,否则六神无主,不易安眠。中医学有“神安则寐”之论,就寝即灭灯,则目不外眩,神守其舍也。日光为阳气之精华,故日间人的阳气得以增强,处于优势,体内的生理活动亦处于升、动的状态,神志清醒,不易入睡。若夜间燃灯而卧,灯光虽然不及日光纯盛,亦为阳热之源,可扰动体内阳气不得安伏于营阴,阻碍人体进入睡眠的状态[3]。可见,古人是十分重视卧房光线的配置的。

2. 卧室卧具  

睡眠养生认为卧房是退藏之地,不可不密,门窗勿通见隙,最好独房独卧,静则神安。床应宽大,保暖防湿。《服虔通俗文》中载有:“八尺曰床,故床必宽大”。床铺面积大,睡眠时便于自由翻身,可自由伸缩活动,筋骨舒展,有利于气血流通、消除疲劳。《老老恒言》说:“床低则卧起俱便”,主张床的高度以略高于就寝者膝盖水平为好。枕以适项,太低则项垂,阳气不达,头昏目眩;太高则项屈,颈项酸痛,不能转动。《老老恒言》,书中对枕头的制法、长短、宽窄、高低、硬软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。据史书记载,慈禧太后为了养生、求长生不老,就极为讲究枕头。

古人以4寸为平枕,酌情选用布枕、藤枕、石枕、瓷枕、竹枕等,枕中可充以菊花、灯芯草、竹茹、蒲黄等。分别具有清热平肝,清心安神、化痰、祛痰等功效,起着相应的保健治疗作用。被总以宽大、舒适为度。《老老恒言》说:“被取暧气不漏,故必宽大,使两边可折”。被子宽大利于翻身转侧,易于保温,使用舒适,有益于睡眠。被的质材,一般多以布料为面料,首先被里宜柔软,如《老老恒言》中说:“被宜里面俱紬,毋用锦与缎,以其柔软不及也”。褥的长度一般比身稍长,宽度约为身体的2倍。但更应注意褥的厚度。褥宜软而厚。《老老恒言·褥》说:“寝卧必得厚褥,老人骨瘦体弱,尤须厚褥,必须多备,渐冷渐加,每年以其一另易新絮,紧着身铺之。倍觉松软,挨次递易,则每年皆新絮褥着身矣”。

总之,古代睡眠养生术是在中医天人合一、顺应四时阴阳、脏腑学说等理论指导下,提出对睡眠各方面的具体要求,对建立良好睡眠,保持身心健康至今仍具有推广应用价值。我们应该积极吸取其精华,建立更加科学的睡眠模式。

15155943MwZCbW.png

天医觀中医靶向归经慢病康复体系缔造者

天医觀帝功葆养生术、天医归元理筋术、天医觀女神健臀回春术、天医觀男神健魄逢春术。

联系我们

天医觀健康由中国民族医药协会、中国老年大学协会、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、中国老年保健协会、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弘道研究院、固安药王觀、北京承古方中医研究院联合成立。

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十八区9号楼

电话:400-070-2767/13691351492

邮箱:59298123@qq.com

网址:www.tyiguan.com

在线客服
在线客服

    202310

    202309